吕其明:在红旗下长大太幸运了
开讲啦(2019年9月28日)作曲家吕其明(视频)
相关图文:活到现在,你有真正实现过什么梦想吗?
相关图文:就还想再多循环几遍这首曲子
相关图文: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今晚开讲:在红旗下长大,我太幸运了,也太幸福了!
相关图文:他用54年反复打磨一首曲子,旋律响起每个中国人都热血沸腾!
相关专题:开讲啦 (官网视频集)|(音频集) [CCTV1直播]
关键词:CCTV,开讲啦,撒贝宁,青年,电视,公开课,思想,声音,讲堂
《开讲啦》策划“《开讲啦》+上海”系列,本期嘉宾作曲家吕其明。“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节目在主持人撒贝宁领唱耳熟能详的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中拉开帷幕。不错,《庐山恋》《城南旧事》《子夜》《红日》《铁道游击队》等……这些经典的影视作品的背后都能看到吕老的身影。10岁参加新四军, 19岁生日当天随解放军进入上海,他不仅见证了上海,更见证了新中国70年的成长与繁荣。
半个多世纪里,《红旗颂》成为我国音乐舞台上演奏率最高、广播电视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那么,这曲红色经典是如何被创作的呢?1965年的2月,吕其明接到《红旗颂》的创作任务,他说这个任务极具挑战而又分外难得,“我自己是在红旗下长大,千百万的人民为了中国的解放献出了生命,红旗上有千百万烈士的鲜血,也有我父亲的鲜血。红旗是胜利的象征,只要有革命者战斗的地方,都有红旗飘浮!“怀着对红旗炽热的感情,吕其明夜不能寐,他将革命者峥嵘岁月的奋斗历程与祖国的伟大胜利贯穿在作品之中,仅仅用了7天,就完成了创作,在1965年的“上海之春”开幕式上一举获得成功!完成初稿只用了7 天,但他足足改了54年,从当年的青年才俊变成如今的耄耋老人。今年《红旗颂》定稿成为了吕老献给伟大祖国的贺礼。
一位小提琴手现场演奏了《红旗颂》定稿版和广为流传版的片段对比。到底改了哪里,可把大家难住了,听到大家的各种猜测,吕老乐不可支。撒老师调侃:“吕老高兴坏了,怎么样,我改的你们都听不出来。”吕老对于这细微的差别娓娓道来,《红旗颂》改了四十多处,一般的观众听不出来的。“如果观众都听不出来,您为什么要改它?”吕老认为《红旗颂》承载着他对祖国的热爱,他希望这部作品能留下来!所以,唯独这首音乐他像雕塑家般细细打磨,如今定稿,吕老说从此再也不改了。
“您别把话说得太满,您这么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个人,搞不好过两天,您会不会跟出版社说把这个再拿回来,我再看看?“撒老师调皮到。
“也不完全能够排除这个可能性。”
好了,出版社该哭了。在现场,吕老讲述《红旗颂》的创作时不时就哼唱起来,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音乐欣赏课。所以,想听听作曲家本人是如何来解析这首伟大作品的吗?来节目中寻找答案吧!
本次开讲的讲台设置在东方明珠号上,行驶在黄浦江上,吕老有感而发“伟大祖国蓬勃发展,正如浦江两岸,美轮美奂,风光无限。“1949年5月26日,19岁生日那天,吕其明跟随解放军来到上海,第二天上海解放。回望70年历程,吕老深情诉说,喝着黄浦江的水,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生命里融入了难以割舍的上海情结。他说在这里生活了七十年,特别是上海奇迹般的变化,令他感慨万千。“五六十年代,我到浦东的时候都是农田,都是茅草棚的房子,后来逐渐逐渐地在改变,一直到最近,很多地方超过了浦西。”见证上海变迁,祖国繁荣,他把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在《使命》这部交响曲中,作为献给我们党战斗历程的一首赞歌。
观众提问:有没有哪一条路在上海,对您来讲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吕老:“这有。我谈恋爱的时候一条路。”第一次约会一聊就聊到了半夜十二点, “我从衡山路把她送到了建国西路,她又把我送回了华山路。我说,我怎么好放心你一个人回去呢,我又把她送回了建国西路。一夜没睡……不能忘的,不能忘的。”回忆起60多年前的爱情故事,吕老仍是一脸的甜蜜。
吕老现场分享,他曾有过四个梦想。第一个梦:“小人、小马、小刀枪”冲锋陷阵打鬼子。这个梦想随着十岁参加新四军实现;第二个梦:小提琴梦。1947年在华东军区文工团成为小提琴手,实现梦想;第三个梦想:电影梦。大幕拉起,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来看电影,他想如果能随着电影,自己创作的电影音乐能广为流传该多好啊。第四个梦:音乐梦。留声机里一曲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点燃了他新的梦想,如果能像贝多芬一样创作交响乐就太好了。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吕其明脱下热爱的军装,专业到到电影片厂,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而后,五十年代初,又被单位保送进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为音乐插上梦想的翅膀,实现了音乐梦。至此,四个梦想全部美梦成真。吕老现场直呼:我太幸运了我也太幸福了。“我的生命完全融入了国家的前途,是党把我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孩子,培养成了这样一个有血性的军人,一个敢于承担的文艺工作者。”
节目始终,都能听到吕老“呵呵呵呵”可爱的笑声。一位青年代表不禁感慨,每天想到第二天要工作就很消沉,吕老怎么能保持这么积极乐观的状态?吕老分享了一段他参军时期躲在山洞中被老乡保护的故事,他说从那件事后,他感觉自己在那一瞬间长大了。“牺牲了多少的生命,才换来了我们国家的新生,而我就在这一个新生中间。所以我觉得我现在,每一刻我生活中,都非常非常地潇洒,非常非常地乐观,非常非常地幸福。我只有在我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一点事情,其他,别无所求!”你能从六个“非常”中感受到这样一位前辈的坚定与情怀吗?
到底是什么事让吕老打破晚上9点40必须睡觉的习惯?又是怎样的讲述,让撒贝宁一度哽咽,让现场观众的眼中泪花闪烁呢?
越是扎根民族土壤的作品,越有艺术的生命力。
刚才大家唱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个是我1956年二十六岁的时候写的这个作品。“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个前面非常抒情,忽然一转,“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是吧?这个又是非常铿锵有力的进行曲,既表现他们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又表现他们的革命的那种乐观主义的情怀。所以大概一天加几个小时吧,就像闸门打开了,泉水喷涌而出,就一气呵成把这歌词写出来。为什么这样?生活给我的感受。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间,看到过很多很多这样的游击队员。他们穿着便衣,扎着子弹带,拿着个大刀、长矛,或者是套筒枪,配合主力作战,他们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这个歌在六十多年以后还没有被人们遗忘,我想我有一个体会,就是越是扎根民族土壤的作品,越有艺术的生命力。
回过头来想想我自己,这么多年走过的道路,感慨万千。我想给朋友们介绍我的四个梦想。
第一个梦想——参军
首先第一个梦想。1938年,我八岁的时候,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我们家乡来了新四军。他们皮带上都是子弹袋、驳壳枪,非常神奇。他们对我就很感兴趣了,我也对他们很感兴趣,就找我聊天:“我们新四军也有像你这么大的,小人,小马,小刀枪,也打鬼子。”我心里就痒痒的,我说我哪天能够也是小人、小马、小刀枪就好了。1940年,我父亲就带我参加了新四军。
第二个梦想——拉小提琴
第二个故事,我曾经做了一个小提琴梦。1942年5月份,我记得皓月当空,非常安静。贺绿汀教授在大的树荫底下,在那里拉小提琴。我不敢坐得很近,就离他大概有十多米吧,这么个地方,就坐在那儿听。真是听迷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听的音乐,从此我害上了小提琴的相思病。这个小提琴相思病一直害到什么时候呢?我1947年调入到华东军区文工团,我们这个文工团有六把小提琴,就分给我一把。这个时候,圆了我的小提琴梦。
第三个梦想——电影
第三个梦,电影梦。我调到华东军区文工团以后,我们这个团有电影放映队。大的屏幕拉起来以后,正反两面坐的都是上万人。我们的部队和老百姓都来看,非常非常壮观的场面,里面有很多很多好的电影歌曲。我说我能够哪一天,我也能写就太好了,我从这时候就得了电影梦,我想我哪天能够搞电影就好了。到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领导决定,我们这个一团全部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大家都脱下了我们深爱的军装,成为电影这个大家庭中间的一员,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下子就七十多年。
第四个梦想——音乐
第四,音乐梦。1946年我们整个部队转移到山东,当时到了鲁南就缴获了一批战利品:一架钢琴、一批唱片、一个留声机。当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放的过程中间,我们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进入了梦乡,都在睡觉了,唯独我在那儿听的非常出神,我真是听迷了。所以从这个时候起,我又有了一个音乐梦,我就讲我哪一天,我也能够写写这个音乐多好啊。五十年代初,我们单位保送我到上海音乐学院,给我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红旗颂》是如何诞生的?
四个梦想都美梦成真,能够这么样走过七十年,我太幸运了,我也太幸福了。我写了这么多东西,这个里面,大家最能够记得的就是《红旗颂》。1965年的2月,当时各个单位都把新作品报到上海音乐家协会来,当时一些老前辈们就研究了以后,现在不记得是哪位老前辈:“吕其明你赶写一个。”我说我不行,我写不了,但是老前辈们都同意。这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我也感觉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为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祖国的这样一种愿望,我已经是多少年多少年在想这个事儿,我不敢写而已。
我自己是在红旗下长大。千百万的人民,为了中国的解放献出了生命,这个红旗上都有千百万烈士的鲜血,也有我父亲的鲜血。红旗是胜利的象征,只要有革命者战斗的地方,都有红旗飘拂。那是夜不能寐啊,激动万分啊,背水一战吧。我1951年调到北京,我在北京工作了四年。每一年的“五一”和“十一”,都要通过天安门接受中央领导同志的检阅,大家都是热泪盈眶,高呼口号。就这种感情,我把它用在《红旗颂》里面了。中间,中国人民取得胜利以后,是一种巨人的不可阻挡的步伐,向前进。还有就是要写好一首歌颂红旗的主题,怎么能够让人家感觉到你在写红旗?因此我就用了国歌,我只用了国歌的第一句,红旗飘飘啊……而这个主题,这个主导动机,就从头到尾贯穿。这个作品,我七天写出来了,1965年的“上海之春”的开幕式上,一举获得成功。
为什么花54年时间反复修改它?
从那时候起,很快这个作品就在全国传遍了,都在演奏了。那么我过了一点时间,回过头再来听听这个,自己来想想,我还感觉到这里、那里、那里还有好多不足,我想修改。但是又带来一个问题,你如果修改的太多,人家就不承认是《红旗颂》了,是不是?我又不敢做大的修改,因此我就慢步走,用一种切香肠的办法,一点一点地修改。有些地方是改一个小节,改一个音;或者这一段十几个小节,我和声重新写,都是这样子的。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很有意思,你们将来注意。我加强了国歌的旋律。
就是这么样逐渐加工的。好有一比,一个雕塑家,他一个作品完了以后,他要拿来,用砂纸慢慢地打磨,打磨得很光滑。我现在做的就是这工作,就让这个作品更有艺术的感染力,我希望这个作品能够留下来,所以这个作品我改了五十四年。今年的五月份,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定稿版的总谱,非常漂亮。我想,从此不改了,就这么定了。
今天早晨我四点钟醒来了,我很激动,我有了灵感。因此我记下了这么一段文字,我想和朋友们共享。今天我们相聚在游船上,忽然,使我想到,我们伟大祖国就是一艘雄伟的巨轮,穿越了七十个春秋岁月,一路上虽有艰难险阻,狂风恶浪,都被我们的党战胜,被我们的人民战胜。七十年又是新的起点,承载着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为了实现中国梦,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必将抵达更辉煌的理想彼岸!谢谢大家。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创办于2012年。每期节目由一位知名人士讲述自己的故事,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讨论青年们的人生问题,同时也在讨论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
节目每期有六位来自全国各届的青年代表,向演讲嘉宾提问互动,300位大学生作为观众现场分享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他们对人生有思考,对未来有疑问,他们思想新锐,观点先锋,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每期演讲嘉宾选择的主题,均为当下年轻人心中的问号,讲述青年最关心、最困惑的话题。这是中国最具青年公益的节目,千名青年学子,百回思想交锋,聆听思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