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键:帆过浪有痕
豆芽小屋 DouyaHouse.Net 2021-01-05 01:37:11 [打印[我要评论] [我要纠错] [返回上页] [关闭本页]


视频来源:央视网(CCTV.com)

孙键:帆过浪有痕

开讲啦(2019年9月7日)“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 孙键(视频)

视频来源:央视网 (视频播放) 

音频来源:云听 (音频下载) 

相关图文:被电视剧坑了!宋代根本不可能拿二两银子去买东西! 

相关图文:800年前的一艘宋代沉船,里面竟然有一筐咸鸭蛋! 

相关图文:“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孙键今晚开讲:帆过浪有痕 

相关图文:这就是传说中的海底……“捞”? 

相关专题:开讲啦 (官网视频集)|(音频集) [CCTV1直播] 

关键词:CCTV,开讲啦,撒贝宁,青年,电视,公开课,思想,声音,讲堂

 

CCTV开讲啦

 

2019年8月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我国南宋初期古沉船“南海一号”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至今为止“南海一号”共出水18万余件文物精品,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那么这艘在海底沉睡了八百年的古沉船是如何被发现的?它又承载了怎样的文明?《开讲啦》邀请到“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孙键,他将为大家讲述“南海一号”从发现、打捞到发掘的传奇经历,揭秘这艘古沉船背后的故事。

 

CCTV开讲啦

 

水下考古是探险还是寻宝?

说到考古,大家可能不陌生,但你知道水下考古吗?本期节目一开场,主持人撒贝宁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水下考古?孙键表示:“水下考古既不是寻宝,也不是探险,更不是猎奇,从本质上来说它是陆地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只不过介质不一样。”孙键从事水下考古近三十年,最长时,他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海上,至今下水上百次,工作内容不仅面向海洋,也包括内陆的水下遗址。节目现场他也给大家分享了他和同事在水下考古时的照片。

但是孙键表示,真正的水下考古并没有大家看到的这么浪漫,正常海域的能见度都很差,很多时候伸手不见五指,基本上像盲人摸象一样摸过去。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差的能见度,才让许多的水下遗址得到保存而不被盗捞。他说:“水下考古其实并不神秘,它是调查、发掘水下埋藏的一切人类文化遗产的考古技术领域。”

 

CCTV开讲啦

 

我们在海底沉船里究竟发现了什么?

截至目前,“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已经出水文物18万余件,以瓷器、铁器为主,包含有金银器、漆木器、玉器、钱币等不同种类。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沉船的面纱也在不断被揭开,更多的文物不断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说到“南海一号”中出水的文物,孙键说,比起金银陶器,那些可以反映当时人生活的物品更有研究意义。南宋晚期,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到达东南亚、西亚通常需要一个月乃至数个月的航行,在“南海一号”中发现的船载货物与各类生产生活资料:像胡椒、羊骨头、酒坛子甚至一坛咸鸭蛋,这些对于历史研究都弥足珍贵。“南海一号”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为我们了解古人海上生活提供了鲜活的范本。

“南海一号”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对研究我国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我国与沿线国家商业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论据。

 

CCTV开讲啦

 

“南海一号”的发现究竟意义何在?

从1987年第一次被发现,到2007年第一次露出水面,再到2019年8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重要考古工作成果。这条珍贵沉船历经30年,终于得以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提及“南海一号”从定位发掘到整体打捞的曲折过程,孙键回忆道,为了保证沉船和文物的完整性,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周密的设计和六次水下调查,最终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这是中国海洋施工的胜利,堪称水下考古的典范。“南海一号”保护发掘工作,按照发掘、保护、展示三位一体的先进理念,广泛运用多种科技创新手段,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现场有青年代表曾经去过“南海一号”所在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水晶宫”内,观众不仅可以在展厅了解沉船的历史,而且可以近距离直接观看考古发掘的全部过程。“公众参与也是我们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孙键说,“南海一号”的发现发掘正是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三十年,而更重要的是这艘沉船中所蕴含的“平等、交流”的文明也带给我们更多思想的启迪。

那么,这艘穿越了八百年历史的沉船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三十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荣光?

 

CCTV开讲啦

 

CCTV开讲啦

 

帆过浪有痕

演讲者:孙键

 

大家好,特别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我今天主要跟大家讲的一件事是一条船的故事,就是“南海一号”。这条船可能比较有名吧,因为现在的媒体也比较发达,从我们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会认为这条船它包含的这种船货,以及当时船上人的生活用品,以及当时船上的人,这个能够为我们研究八百年前的宋代社会提供非常好的一个实证的标本。

 

“南海一号”长什么样?

到今年的上半年,我们船内的货物已经清完了,因为我们当时制定的一个原则是什么呢?第一尽可能地不拆船,八百年前的船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把这个货物清完之后,我们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这条船是属于福船,就是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之一。这种福船有一个什么特征呢?它的剖面呈V字形,就是型深比较大,就是所谓叫作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就它上面是平的,但是底下是尖底,可以破浪。它还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短肥,又短又胖,俗话说,就是长宽比比较大。它开起来的速度会慢一些,但是它稳。另外它肚子很大,装的货物很多,在建造上它使用的是什么呢?龙骨,然后多重板结构,就是说在它的外板有三重板。这条船随着我们的发掘,都开始逐步地展现出来了。这条船现在的残长是22.15米,宽是9.85米,现存的是十四个隔舱,应该是有十五个舱,这种船在我们今天看不算什么,但是放到八百年前,放到达伽马航海之前,哥伦布之前,这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了。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交通工具往往能够代表当时某一个阶段,人类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比如说马车,这个轮子的出现,到我们今天航空母舰,波音747,以及航天飞机,它都能够使用了代表当时人类文明所能达到的一个高度,船也是。这样,我们不希望把这条船拆掉,我们希望得到一个完整的船。

 

“南海一号”是如何被发现的?

另外一点我们回头说到,这条船发现的过程非常有意思,这条船不是我们中国人发现的,这条船是英国人。大家都知道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水下呼吸器,包括潜艇的普遍使用,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强。这样呢水下考古也应运而生,在另一方面就催生了一个行业,水下寻宝的人。就是很多人,通过去寻找古代的这种沉船,以及船上的货物去获利,打捞出来。其中一个英国人,叫罗伊·马丁,他去检索东印度公司的档案,他就找到了一条叫莱茵堡号的沉船,沉没在我们国家的台山、阳江这个海域。1987年的时候,马丁就到中国,跟广州打捞局提出要找到这条沉船,他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用抓斗去抓海底,每一个抓斗都抓出一两吨来。当时从海底抓出了很多文物,其中包含了有德化窑的这种白釉器物,以及最有名的一条金腰带,就是底下这个。这个明显的这条船,跟他要找的莱茵堡号是不一样的,莱茵堡号是一条18世纪的沉船,装载的了三百多吨的锡锭,以及白银到中国来交易的。而这条船显然装了大量的中国瓷器,它的年代在当时的判断是属于宋元时期,所以这个工作就被制止了。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既是不幸也是一种幸运,就是我们知道这条沉船了。

 

渔网上挂的碎瓷片为“南海一号”的寻找打开线索。

随之而来,我们国家就开始重视这件事儿,就在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始筹划这件事情。这里边就会涉及到另外一个非常非常有名的一个考古学家,一个前辈,俞伟超,俞先生。今天我们都把俞先生认为是中国的水下考古学之父。在1987年的时候,就向国家文物局报,我们要做这件事,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考古部,成立了一个水下考古研究室。但是当时确实是没有经验,选择的时机并不是很好,出航的时间是在十一月到十二月。海面上是这样,我们国家夏季,五月到十月会有很多台风。但是十月以后,开始盛行东北季风,就海面上的风浪会非常大。虽然俞先生当时年纪也很大,亲自出海。那次工作并没有把“南海一号”完整地找出来,只是说采集到了几个木片和瓷片。基本上说,我们明白说,这条船还是有的。确实当时也受我们国家的这种经济条件和这种科技水平能力的一个限制,这个工作就暂停了。

真正的重启的工作是到2001年。2001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水下考古工作了。比如说辽宁的绥中,我们发掘过元代的沉船,以及福建的白礁,包括西沙,我们都做过工作,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了。但是间隔太久了,在海里边想找一条船这是非常难的,它没有参照物,不像我们今天去哪儿,有个门牌号码就去了。大概在2001年的4月份开始做工作,近一个月的时间在海上,每天下水,每天去找,最后还是没有发现,当时很多人都已经丧失信心了。其中有一次,当时我们是在船上休息,就是已经工作结束了,回航了。结果船就起锚,发现锚上挂了很多渔网,渔网上挂了很多瓷片。这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要找的这个沉船遗址,离我们在调查的地儿非常近,只不过我们没有找到罢了,这个大家就重燃信心,当时我们开始使用了GPS,也是不光是中国的进步了。整个世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差分GPS的使用,我们可以做到把精度控制到十公分左右,这样为我们找,精确定位提供基础。最终我们2001年的5月份,我们才来找到这条沉船。

 

突破重重困难将沉船整体打捞!

在这之后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了,就说我们怎么去挖这条船,因为它是在水下二十四到二十八米,可能大家体会不到这个深度的感觉。正常的海水,每十米增加一个大气压力,如果我们用空气潜水,停留时间大概是二十五到三十五分钟之间,如果我们用百分之三十四的氧气,高氧去潜水,大概停留时间是四十分钟左右。就是你在水下工作时间是极有限的。我们已经知道这条沉船是一个满载的货物的沉船了,而且中国船跟外国船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像欧洲船,它是用橡木或者是柚木,比较好的坚硬的木材去做。而我们中国船用什么呢?杉木和松木,它的木质相对要疏松。如果我们在水下发掘,去拆它的话,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将来我们发掘回来,我们很难得到一个真正尺寸的,可信的一条沉船。而且满载货物,这个木材能不能够经受这个重量,然后货物本身之间的相对的码放的关系,因为这都是我们研究的内容,所以这个是很难做到的。

经过多次的争论,反复的争论,最终还是采取了一个整体打捞的方式,这个整个的酝酿过程也花了很长时间,最后的工作实施是在2007年才开始实施。大概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来把它打捞起来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打捞的一个思路,做了一个巨大的一个沉箱,这个沉箱大概有不到四十米长,宽是十五米,深度是八米,这个工程确实非常非常难。但是这个工程,我觉得是我们国家科技能力和海洋施工的进步所带来的。其中它最大的两个难度,一个是精确定位,我们怎么把这么大的一个沉箱,精确地放到三十米的水下去,而不把原来的沉船破坏掉。再有一个这个沉箱底下是没有封口的,我们怎么把它封起来,要不然它就漏了。这个确实当时广州打捞局做了非常详细和认真的方案。大家看一下这个中间在三分之一处其实是有一排孔的,那排孔就是下到海底,在摸黑的情况下,穿了三十多根钢梁,把底下封起来,整个把它拿上来的。所以所有不光是沉船内的文物,包括沉船周边散落的像锚石这种,都被一起打包上来了。为我们今天的这种考古发掘,奠定了一个特别好的一个基础。另外一个也是一个凑巧,就说中国当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这种科技进步水平确实是在提高。比如说当时正好造了一条“华天龙”,在海上可以把四千吨的东西直接提起来,这个起重机,这个起重量在当时是最大的,正好用到我们这个地儿来了,结果用它来起重。

 

目前“南海一号”上出的18万余件文物,都是些什么东西?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从这条船内清出的货物十七万四千件,如果加上早期的是十八万多件,有十八万两千件,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呢?在我们所做过的其他沉船里边,像绥中的沉船那是元代的,大概是六百多件;韩国的新安沉船是两万件;华光礁沉船,在西沙的,是一万两千多件;碗礁是一万五千件;都加起来,都没有这条船的装货量多。它这条船的装货,远远比我们想的要多得多,而且复杂得多。这条船上最大宗的货物应该是什么呢?是瓷器和铁器,当然肯定还有丝织品,但是丝织品保存不下来了。丝织品在海里边,八百年的浸泡,已经跟泥混合在一起了。我们只是检测到泥的样品里含有丝蛋白,就说明这个地儿曾经是有丝绸装在这儿了,但是它已经不存在,就是已经烂掉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就是铁器,这个数到现在为止,已经接近一百三十吨了。就是在宋代铁的出口非常大,这个数量。也是外贸的一个品种,这种原因是什么?宋代开始使用了化石燃料,我们开始使用了煤作为燃料,这样就为大量的这种冶铁创造了一个条件。就是中国当时在各个方面,在宋代的文明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一个高度了。

除此之外,这条船上还出了很多货币类的文物,比如说金叶子、银锭,还有铜钱。金叶子最主要的是作为大宗贸易的储备金来使用。银锭我们出了七千两,接近两百枚的银锭,这种贵金属的交易在海外贸易当中的出现,展示了一个宋代是一个非常高度发达的一个商品社会,就是贵金属加入到海外贸易。因为我们国家实际上,正常来说我们到明晚期之前,不会去拿金银做交易的。像电视剧那样说,好,我们拿二两银子买个东西,这个没有可能,因为银这种货币是称重货币,你使用是非常不方便的,你要去切割的,它不是计量货币。正常使用的就是铜钱,“南海一号”里边也出了最多的也是铜钱,到现在为止,我们也出了两万多枚铜钱了。下边还有一些,而且都是包装在内的,很显然是作为货物带出去的。这是贸易的货物。

还有一类就是船上的生活用品,就是毕竟上百人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度过几十天,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小型社会,一个聚落。当时的船上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吃什么?用什么?现在我们看这些食物,它一定是经过提前准备的,就说我置备好了的。因为当时在文献上也提到过叫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就是在船上,每次出航的时候,要带上恨不得一年的粮食,在船上养猪酿酒。这样要保持海上的一个,毕竟很艰苦嘛,当然生活活下来是第一位,第二尽可能地舒适一些。就像哥德马尔森号,那个是有明确档案记载的,他上船的时候,居然带了二十头猪,四头牛。就带了大量的这种东西储备去,一定要用的。我们看“南海一号”其实也能够看到这一点。

另外一点,还有一类就是个人携带的物品。出了差不多有近两百件的金器,其中最大的一组是出在一个盒里边,当时那个盒发现的时候,我们开玩笑说,这是不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那个盒子。那里边发现了有七十多件金器,有三条项链,二十个耳环,包括戒指,像这个就是那里边出的。这些很显然,它有一些异域的风格,它不一定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一些货物,有可能是搭载那条船上的客人自己所使用的,特别是一些配饰,它往往这种配饰是在特定的场合,挂在衣服上所使用的,所以它在盒子里出现。

这条船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海上丝绸之路一个实证的材料。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不同文明之间的这种交流的重要性。我们经常说中国,我们黄土文明,实际上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我们是存在着海洋文明,蓝色文明的。早在汉代的时候,广东的番禺,就包括南越王墓区就有很多舶来品。特别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开始跟国外的交往和频率越来越多,宋代确实我们是达到了一个顶峰状态。在这个里边就产生了什么问题呢?大量的这种我们对国外造成影响,输出交流,我们把中国的货物开始向外自己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卖,包括我们为特定的市场生产一些器物。像我们刚才看到德化窑那种大盘,我们中国人家里不会拿它,这样的来吃饭的,一定是某种特定的装水果,或者是围坐那种饮食习惯才会使用的,去为特定的市场去销售,同时也受到了外国的这种包括物质的,文化上的这种相互之间的一个影响。

所以在这条船上,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明显,比如这条船上我们发现的胡椒。胡椒这个东西蛮有意思的,它最早我们现在可以认为一般是说西晋前后传入到中国。但是在唐代,胡椒是非常非常贵的东西。唐代大历年间有一个宰相姓元,被查抄。查抄了以后在他们家里边发现了什么?八百斛胡椒,大概要折合今天算是六十多吨。他就把这个当为非常贵重的物品收藏起来。这个东西在唐代是非常贵重的奢侈品,但是到了宋代,那说明当时的船上的人,或者说有一点钱的人已经可以使用了。就是这种物种这种交换,已经开始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一个作用。

 

文明之间,没有什么高下和优劣之分,只有交流,这种共同进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国家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如果没有跟不同地区的这种交往,我们很难想象我们会有一个这么丰富多彩的一个中华文明。文明之间,没有什么高下和优劣之分,只有交流,这种共同进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是自我封闭的话,我们很难单独地前行。

“南海一号”,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它贯穿了我们考古工作所有的流程 ,从发现,调查,然后到整体打捞,全面发掘,文物保护,以及博物馆展示,跟社会公众分享,这个所有的阶段它都经历了,它贯穿了我们国家水下考古发展的历史。这条船本身来说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这种转变的一个见证。而且当时“南海一号”,这条船的名字的命名,也是俞伟超先生当时定的,这个命名跟我们考古学规范的命名稍微有一点不同。我们通常会用一个,最小的地址去命名,但是海上往往是一个很大的面积,我们没有村庄,没有岗,这种小地名。所以我们用南海,而且用了一个“一号”,我觉得这里边包含了俞先生当年对我们国家水下考古水下遗产保护的这种期望和期许,所以用了一个“一”,就一个序列号,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所以我觉得这个命名,命得非常有意思。

我们今天做这种考古工作也罢,或者说水下文化遗产这种保护工作也罢,包括陆地的,更多的是去让我们大家了解我们的前人的社会,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以及不同之间的这种交流。所以今天我们会说“一带一路”,会有这种地球村的概念,其实也是全人类共同进步所需要的一种行为,我今天跟大家想分享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CCTV开讲啦

 

CCTV开讲啦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创办于2012年。每期节目由一位知名人士讲述自己的故事,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讨论青年们的人生问题,同时也在讨论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

节目每期有六位来自全国各届的青年代表,向演讲嘉宾提问互动,300位大学生作为观众现场分享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他们对人生有思考,对未来有疑问,他们思想新锐,观点先锋,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每期演讲嘉宾选择的主题,均为当下年轻人心中的问号,讲述青年最关心、最困惑的话题。这是中国最具青年公益的节目,千名青年学子,百回思想交锋,聆听思想的声音!

 

CCTV开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