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鸿:医学是人类最大的善意
开讲啦(2019年8月31日)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 董家鸿(视频)
相关图文: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医学是人类最大的善意
相关专题:开讲啦 (官网视频集)|(音频集) [CCTV1直播]
关键词:CCTV,开讲啦,撒贝宁,青年,电视,公开课,思想,声音,讲堂
你知道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而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有以这样一组数据,202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会达到77.3岁。这让人叹为观止的进步和许多因素有关,而其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原因就是医学的进步和外科在中国的普及。今天《开讲啦》的嘉宾,就是这样一位外科医生——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当代中国肝胆外科领军者,董家鸿院士。
展台上,一排排精致的小剪子,小钳子在灯光下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没错,这就是手术器械。形状怪异的持针器、角度剪、拉钩分别都在什么场景下应用呢?在节目中你会找到答案。董院士说,手术器械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带来了医学的进步:从过去把病人五花大绑或者灌醉,医生手起刀落进行截肢,用烧红烙铁灼烧创面,病人在尖叫中进行手术的时代,到止血钳、麻醉剂、消毒法、输血法的相继诞生,医生深入腹腔、攻入脑颅、打开心脏、器官移植等,不断探索人体生命奥秘。
在上世纪90年代,虽然历经几代肝胆外科专家的探索,仍旧有许多复杂的肝胆疾病难以治愈,医学的局限,医生的无奈,病人的无望常常深深地刺痛董家鸿,以致他经常在夜里都会思考着如何来破解这些难题,走出困境。“开别人不能开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这是董院士的老师黄志强院士的信条,而这样的朴素的救助愿望也深深影响着董家鸿。他不断挑战禁区,创造着多个国际肝胆领域的第一。
世纪之交,现代科技的应用驱动了外科技术飞速发展,但是外科领域也进入了一种误区,很多不该开刀的开了,这种追求技术的倾向造成了手术的误用和滥用,给病人健康带来损失。外科的初心是什么?他认为,外科的初心不是做一台漂亮的手术,最终的目的是让病人们最大化的获益。一个理想的外科手术应该是兼顾治疗的有效性、手术的安全性和干预的微创化三者统一。2006年,他总结这些年肝胆外科手术的经验,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的理念。
那么技术好就叫精准吗?答案是否定的。精准外科的理念不仅仅要求手术技术好,更是要准确决策和精确干预,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手术。一位患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耄耋老人,从中国有肝胆外科以来,每当技术有突破,他就来进行一次手术,反反复复五次手术,但始终无法治愈。2013年,董院士通过计算机对肝脏储备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以术中超声以及美兰染色把病灶精确定位等等,在精准理念的支撑下,以创造性地方案完成了手术,结束了老人八十年的苦难。欧洲外科学会主席评价说:精准外科代表着外科的未来。今天,精准外科理念已经被整个外科行业所接受,改变着外科的业态。
2016年,应美国外科协会主席和欧洲外科协会创会主席的邀请,董家鸿主刀了一场在精准外科理念指导下,全程14个小时面向全球网络直播的包虫病体外肝切除手术,引起了业界的惊叹,观看人数达到了百万,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外科技术。从2003年治疗一个病人,需要足足花两天时间研究160张CT片,到2013年,通过三维立体模型重建八十岁耄耋老人的肝胆,进行术前模拟。作为医工结合的积极实践者,节目中董院士带着大家大胆畅想了未来分子影响技术,混合现实技术,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等高新技术在医疗中的广泛运用。他说科技是医生有力的武器,能实现医生让患者重获新生的初心。
2016年的手术直播,不仅让世界看到中国全球领先的外科技术,更是深深影响到一位青海的医生。他每年要接诊几百名包虫病患者,面对复杂病例也会无奈,有时候甚至打退堂鼓。网络直播看到这例手术,让他感受到这类疾病被治愈的希望。董院士说,许多疾病的防治都需要基层医生的共同参与,要对基层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向藏区同胞宣讲疾病防治知识,在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这环节上面控制这个疾病。未来我们国家完备的医疗体系的建设重点之一就是要强基层,建立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生制度。
现场也有一位青年代表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她拿着爸爸的照片,张口第一句话:“您看就这个体型,您觉得他有病吗?他有什么病?”这位超重的爸爸患有脂肪肝、酒精肝,却不顾医生劝阻,一星期五天喝酒,三天喝醉。董院士说虽然脂肪肝没有什么显著痛苦,但是,是肝癌的高危因素,严重的酒精肝和脂肪肝还会导致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到了需要换肝的状况。健康不光是医院和医生的事情,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责任,一定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对疾病保持敬畏之心。
外科医生不仅要思考外科的历史,更要思考外科的未来。据说董院士的从医之路和学校的一位体育老师有关,你能猜到吗?外科医生做饭处理食材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翻遍辞海,纠结两个月,“精准”二字是如何电光火石般诞生的?
没有麻醉的时代,外科手术是十分令人恐惧的。
大家好,我是一位外科医生,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外科的故事。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心目中,最有名的外科医生是谁?白求恩,还有,华佗,说得对。华佗他发明的麻沸散,他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用麻沸散做全身麻醉,这是医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令人扼腕的是华佗被曹操给杀害了,那是因为医患关系紧张。华佗被曹操杀害了,那么华佗神奇的医术和麻沸散就没有能够流传下来。这样一个历史的悲剧,使得世界外科的发展滞后了整整一千余年。
在没有麻醉的时代,外科手术是十分令人恐惧的,可能是几个壮汉把病人摁住,或者是把病人五花大绑地捆起来,再就是把病人打昏,给他灌酒,然后进行手术。接着再用烧红的烙铁,烧灼创面,用沸腾的热油去浇洒创面,达到止血的目的。那么直到19世纪的中叶,麻醉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例的麻醉术是美国的医生用乙醚,给病人做了一个拔牙的手术,那么此后输血法和消毒法也相继地诞生,解决了外科手术中疼痛,出血和感染三大障碍,奠定了外科手术安全的基础,这样呢外科学从此得到了飞速地发展。
阴差阳错步入医学院。
我从事肝胆外科已经三十七年了,可是我从业之路却有一定的偶然性。我是文革以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当时我并不想学医,是被阴差阳错地录取到了医学院。后来我入学两年后才知道,当年高考制度还不健全,过了线的考生的档案被放在会议室的台桌上面,各个学校去招考的老师早早地就候在门外,门一打开,招考老师们就蜂拥而上抢考生的档案。结果我就是被我母校的那位老师,这么一抢,抢到医学院来了,成为一个医学生。但现在我要感谢我母校的这位老师,他是一位体育老师,他跑得比别人快,把我抢到了这个神圣而崇高的,最适合我的这医学殿堂。
开别人不能开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
那么我们中国的肝胆外科是始于5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几代外科专家的努力,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难题,但是仍然有许多复杂的肝胆疾病难以治愈。我们都会经常看到肝脏管结石的病人,因为结石引起的剧痛,在床上打滚。医学的局限,医生的无奈,和病人的无望,常常深深地刺痛着我。以致我有时候经常在夜里都会思考着如何来破解这些难题,走出困境。最重要的还是我的老师,黄志强院士,他有一个信条:开别人不能开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鼓励我去挑战禁区。
2003年我收了一个病人,这病人是来自甘肃的六十五岁的女性。当时是她的丈夫和儿子,拖着一大箱的X光片,扶着她走进我的诊室。这位病人,她的肝脏严重地变形,完全失去了正常的形态,就像是一个皮球上面盖着一顶草帽。后来我足足花了有两天的时间,把她带来的一百六十张CT片一一仔细地研读。最后突然发现那个皮球一样的肝组织是尾状叶,那个萎缩的帽状的组织是严重萎缩丧失功能的左右肝叶。所以我就想能不能把这萎缩的左右肝叶把它切除掉,把尾状叶给它保留下来。我这个方案一提出以后遭到大家的普遍的质疑和反对。第一点切除左右肝叶要遇到很多血管,这个出血难以控制。第二就是剩下的尾状叶,原来是微不足道的尾状叶,它能够代偿整个肝脏的功能吗?所以风险太大,你这是冒进。我对大家的问题进一步地进行论证,一一地回答,经过三次反复地讨论,最终大家对手术达成了共识,同意我来做这个手术。那么在手术中,就像发掘出土文物一样精雕细琢地切除萎缩的血管密布的左右肝叶,完好地保存了正常的尾状叶,手术取得了成功,病人完全康复。那么随后我们又做了四十五例这样的手术。
“精准外科”是如何诞生的?
做手术是外科医生的主要工作了,但是外科医生不能成为一个手术匠。外科手术一定要在正确的理念和理论指导下去做。上个世纪末,当时现代科技的应用,驱动了外科技术飞速地发展,但是外科医生缺乏足够的思考,以至于我们误用甚至滥用手术,给病人的健康带来损失。这种追求技术的倾向,会使我们忘记了外科的初心。我们的外科初心是什么?不仅仅是把手术做得完美,我们外科的目是让病人们最大化地获益。一个理想的外科手术应该是兼顾治疗的有效性,手术的安全性和干预的微创化三者统一。我们把这种准确决策和精确干预的外科理念以及相应的支撑技术体系称之为精准外科。这精准外科是我和团队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那是2006年。为了这个词,我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思考了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先后翻遍了《辞海》,查遍了网络,也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词。包括曾经想过的精致外科,精确外科,精细外科,还有准确外科都觉得词不达意。有一天,早晨梦醒时分,突然脑子里闪过一道火花,精确和准确两个词把它连在一起了,就是精和准。所以说我大喜一场,就确定以精准这个词来定义,代表现代外科特征的这么一个新的名词术语,精准外科。
“一个小小的手术刀,终结了我八十年的苦难史。”
精准外科理念的提出,使得原来被认为不治之症的病人也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变不可能为可能。我记得有一位年逾八十的耄耋老人,他患了一种严重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在他青年时候就开始反反复复做了五次手术。可是这个手术,并没有消除他的病痛,经常的反复发作的胆管炎,隔三差五就要打针输液,病人从来不敢吃肉,也不敢远游。那么在他八十岁的时候来到我们医院,我们通过精确地评估,给他设计了精准外科的手术治疗方案。成功地切除了充满病变的右肝,重建了胆汁引流的正常的通道,病人获得了痊愈。手术后他可以开怀地吃肉,可以放心地旅游。术后第五年,他又来到我们医院风趣地说:“我的生命记录了一个肝胆病的治疗的历史,但你们用一个小小的手术刀,终结了我八十年的苦难史。”
十四小时手术全球直播,引发百万人群、万名医师在线观摩。
精准外科的理念也得到了国际和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地采用和应用。国际著名的外科专家,欧洲外科学会主席Bismuth教授,他说精准外科代表着外科的未来。就在2016年的12月底,应美国外科协会主席和欧洲外科协会创会主席两位的邀请,我和团队全程十四个小时网络直播体外肝切除治疗复杂的肝包虫病。这例患者是来自青海的藏区,他曾经做过三次手术,除了肝脏受到包虫病侵蚀以外,肾脏还有腹腔的邻近的器官也受到包虫病的破坏。我们给他成功地做了一个体外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所谓的体外肝切除就是把肝脏取出体外,在低温保存的条件下去除病灶,并把受损害的血管进行修复,然后再把剩下的正常的肝脏用器官移植的手术把它植回去。同行后来跟我说,这样一个复杂的手术,你们团队要有多大的技术自信和多强大的心脏才能够面向世界进行直播啊。这个直播引发了百万人群、万名医师的在线观摩,这些医师包括我们中国,也包括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地。那么我们是通过这种形式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领先的技术。
所以外科医生,我们要思考,我们不能光做手术,我们的手术一定要在正确的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这里其实我想再给大家分享一下,华佗和曹操的故事。曹操有头痛的病,华佗想用麻沸散给他麻醉以后,做开颅的手术。最后吓住了曹操,一怒之下把华佗给杀了,这位名医太可惜了。但是华佗该不该杀呢?
该杀,你说。
观众:因为当时的环境比较简陋,没有那种消毒的措施,所以它的感染率是十分地高的,所以我认为他该杀。而且曹操本人都生性多疑,他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我觉得该杀。
董家鸿: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观众:华佗本身就是一个名医嘛,然后他既然医好了你的头痛病,你为什么还要杀他呢?
其实你们两位说的都有道理,当时这个问题是我的导师黄志强院士问过我们一群外科医生。我觉得该杀,我同意你的意见。因为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外科技术还十分地落后,开颅这个手术华佗不具有基本手术安全保障,如果给曹操开颅了,曹操是必死无疑。如果任意像华佗这样的人,去肆意地给这些病人去开刀,我想会造成很多刀下的冤魂。黄老是赞同我的观点的,他心里边早已有了定论。所以说外科医生要思考,思考外科的历史,思考外科的现状,思考外科的未来。
未来,精准外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精准外科还在路上,也许三五年后,我们会应用混合现实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给我们外科医生装上第三只眼睛,让我们能够透视肝脏,看清楚肝脏里边血管的走形,从而精准地下刀。未来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一定能够发现那种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的这种微小的肿瘤情绪转移的病灶。未来手术机器人,一定会应用于我们的外科,成为我们外科最有力的助手。5G时代的到来,会使我们的外科走入一个新的时代,远程医疗可以极大地扩大我们外科医疗服务的疆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在北京的控制室里边也许可以控制西藏医院的机器人,给藏区的病人进行手术,这样就可以造福于广大的病患。最后我想给大家说,作为外科医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就是你创造了一种新的理念,你创造了一种新的术式,就会治愈一大批的病人,这是我们外科医生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荣耀,谢谢大家。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创办于2012年。每期节目由一位知名人士讲述自己的故事,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讨论青年们的人生问题,同时也在讨论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
节目每期有六位来自全国各届的青年代表,向演讲嘉宾提问互动,300位大学生作为观众现场分享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他们对人生有思考,对未来有疑问,他们思想新锐,观点先锋,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每期演讲嘉宾选择的主题,均为当下年轻人心中的问号,讲述青年最关心、最困惑的话题。这是中国最具青年公益的节目,千名青年学子,百回思想交锋,聆听思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