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熺:小小菌草正在改变世界
开讲啦(2020年5月30日)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
视频来源:央视网
相关图文:今晚听开讲|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小小菌草正在改变世界
相关图文:年近80的他,在黄河边种下自己的梦想
关键词:CCTV,开讲啦,撒贝宁,青年,电视,公开课,思想,声音,讲堂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本期《开讲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林教授历经多年不懈研究,发明了用草来代替木头栽培食用菌的技术,让农民快速脱贫致富。林教授将为大家“种草”他的菌草,分享“闽宁模式”的实践,以及他所理解的中国脱贫密码。
40年前,椴木养菇技术从日本传到中国,为人们打开致富大门,林教授却忧心忡忡:食用菌生产若靠大砍树木,势必产生“菌林矛盾”,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是不是可以用草代替树木来种植蘑菇呢?”他讲述了当年这一前无古人的大胆想法。1983年,41岁的林教授白手起家开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直到实验的第三年,第一朵用芒萁培育的香菇长出来了!
这次录制,林教授选择在一个小山丘上开讲——福建农林大学的菌草源。年近八十岁的林教授第一次学着用自拍杆带观众云逛自己心爱的菌草源,这里种植着1983年林教授培育的第一株菌草。林教授骄傲地告诉主持人,市面上所有的食药用菌都可以通过菌草来栽培。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香菇、平菇、竹荪,到名贵的灵芝,这座小山上都应有尽有,主持人惊呼“您这儿仿佛是火锅店的后厨啊!”这个被主持人笑称“很霸气”的开讲地点,到今天有 106 个国家的学员来这里参加菌草种植的培训,这里是菌草走向世界的地方,对林教授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1996年,福建与宁夏建立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我到那里一看,心都凉了”,林教授在演讲中谈到宁夏闽宁村最初自然环境之恶劣,至今记忆犹新。种草栽菇可以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因此,林教授想方设法帮助农户发展菌草产业。为确保所有农户都栽培成功,林教授带着团队和农民一起搭菇棚,从备料到采菇,手把手地全程指导,有的队员甚至住在菇棚。
2003年菌草业发展为闽宁对口扶贫的第一个产业。这20年来,闽宁镇又有了种植葡萄、特色旅游等新型产业的发展,闽宁协作经历了从“输血模式”不断向“造血模式”的大转变。林教授说:“我见证了闽宁镇巨大的变化。除了基础设施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有了改变——他们的心态更加开放了,也更有自主性。”闽宁协作从单纯的扶贫解困,发展到经济合作,产业对接,互利共赢的新阶段,创造了全国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也将闽宁镇真正变为了一片“金沙滩”。
林教授将菌草技术带到了宁夏,见证了闽宁的发展升级,而他也将“闽宁模式”的经验用于世界减贫,为解决粮食和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菌草是因为扶贫而发明,又在扶贫中不断发展。宁夏扶贫中,林教授发掘了菌草对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巨大作用。“要不断探索种草的技术,我就要选最难的地方去种,所以我要去最艰苦的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去种。”林教授说起自己的目标,总是倔强得可爱,他甚至“忽悠”自己的女婿放弃了高薪的工作跟他一起去沙漠里种草。说起阿拉善90天惊心动魄的种草经历,林教授至今还要捂住自己砰砰直跳的小心脏。
菌草是因为扶贫而发明,又在扶贫中不断发展。宁夏扶贫中,林教授发掘了菌草对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巨大作用。“要不断探索种草的技术,我就要选最难的地方去种,所以我要去最艰苦的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去种。”林教授说起自己的目标,总是倔强得可爱,他甚至“忽悠”自己的女婿放弃了高薪的工作跟他一起去沙漠里种草。说起阿拉善90天惊心动魄的种草经历,林教授至今还要捂住自己砰砰直跳的小心脏。
林教授认为扶贫不仅要有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耄耋之年的他燃起了新的梦想,那就是将荒漠变绿洲,用菌草在黄河沿岸建起千里生态屏障,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让更多农民能过上幸福生活!如今他年近八十依然在世界各地奔波,选育新的草种。有青年代表问林教授这一切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林教授笑着说,“曾经有很多人劝我,你快八十岁了,是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了,但是我认为比这更高级的享受,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享受天伦之乐。”
你被林教授“种草”了吗?林教授在扶贫之路上还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大家好,夏天到了,那个草郁郁葱葱,大家看是不是长得不错。现在这个季节,是北半球种植菌草的黄金季节。如果不是疫情的影响,我现在是在宁夏的黄河滩地里面种植菌草。为什么呢?我已经快八十岁了,我有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996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组部就组织全国五百九十二个贫困县的县长和县委书记到福建来培训,我去给他们讲课。我们宁夏的彭阳县的县委书记就跑来找我,他说:“教授,我那边没有你的福建这个草”。我就问他:“那你有没有种玉米”,他说:“有”,我说:“有没有种小麦”,他说:“有”。我说:“如果有种玉米,种小麦的话,我们也可以用菌草技术来扶贫,可以试试看嘛”。
因此我就和我的同伴,就带着菌草就去宁夏。从宁夏的银川到彭阳两旁,看到的全是光秃秃的山,那个感觉就是像到了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那样。那个村民搞错了,以为我是北京去的干部。叫我去看,他房子里面只有那么两百多斤的土豆,这个日子真是没办法过了,过不下去了。后面他再跟我说什么,我也记不清了,反正脑袋里面就想着实在太穷了。我作为科技人员,我们确实是有责任来帮助他们,那怎么办呢?
宁夏是我们国家的西部地区,气候跟福建不一样。我们福建种菇,过去是用大棚,在宁夏干燥、温差大,因此后来我就看到了当地有一些窑洞,所以我首先就选择这个窑洞,利用窑洞来种菇,因为窑洞温差比较小,保湿也比较好。还有就是砌土房来种菇,全部都种成功了。特别是古城镇小岔沟村的一个农户,他五十平方米的菇房,种出来的平菇比他二十七亩小麦里面的收入还更高。
福建跟宁夏的扶贫办的领导,他说闽宁村是福建和宁夏共建的一个村,你能不能到那个地方去建一个菌草技术扶贫基地。第二年,就是1998年,我就带着菌种,带着一个简单的工具,带着小组就住到闽宁村。但是说实在话,看到那个条件心都凉了半截了。晚上住在那个地方听到窗户缝里面吱吱吱,一个晚上响到天亮。第二天早晨一看,整个房间到处都是尘土。在这个条件下怎么办呢?福建的经验、福建的种法在闽宁不行,彭阳的办法也不行,闽宁没有窑洞。而且政府资助建的房子,房子是建起来,但是没有人。人到哪里去呢?他又回到老家西吉去了。所以我们感觉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必须先快能够赚到钱。后来在大家努力底下,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挖了个半地下菇棚,因为地下温差小也保湿。为了他真正掌握技术的话,我们把队员分工,一个人包二十户、包三十户,手把着手、人对人进行全程的指导。为了掌握当地的气候规律,我们好几个队员还特地住在菇棚里面,半夜如果沙尘暴起来刮了大风了,赶快起来把那菇棚的窗户给关起来。经过大家的努力,确实取得很好的成效,闽宁村跟彭阳县两个地方的实验都成功了。有个退休的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他把自己所有的退休金全部拿出来支持他孩子发展菌草蘑菇的生产,那一年他孩子的收入增加了两倍多。当地老百姓给我编了一个顺口溜让我现在都还记住,他说“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我们那些去那边搞推广的同志不管怎么万般辛苦觉得很值得,为他们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菇种成功以后又出了问题,省扶贫办要我们包卖蘑菇。大家都不可理解,说我们专利技术免费服务了,现在种出来的菇还要我们包销,我们不是搞市场的,万一亏了怎么办?所以大家说不同意。后来我觉得既然是领导提出来肯定有什么情况,我就问他:“主任,为什么叫我们包销蘑菇?”他说:“教授,你的菇是种出来了,但是卖不出去,你们是专家了,你们都卖不掉,他怎么能卖呢?”所以后来我说,那么再难,千难万难我们还是要接受下来,我们签了一个包技术服务还包卖蘑菇的协议,我们开玩笑说这个是“不平等条约”。签了协议以后我们几个老同志全国所有主要的蘑菇市场我们都去了解,最后蘑菇终于卖出去了。我记得2000年的时候单单闽宁村一天出售的香菇达到六十吨,银川机场到上海飞机的货舱基本上都是装满了宁夏的菌草栽培的蘑菇,菌草蘑菇成为一个对口帮扶宁夏的第一个产业。
我们一边在宁夏那边在扶贫,另外同时我们也把宁夏扶贫的经验用到国外去扶贫,就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在那边我们建立了示范基地。现在回过头来看闽宁这个模式,开头的话是靠政府支持推动起来的,但是以后如果没有政府支持也能把产业延续下去就更好了。所以我每年都要去两三次到闽宁镇,看到闽宁那边房子高了、多了,路宽了、直了、平了,更重要是人的思想变了、心态也变了。这不单单是我们菌草这是第一个产业,后来就还有其他产业,把福建的技术、人才、市场跟宁夏的结合起来。从最早的单纯的“输血式”的扶贫发展到“造血式”扶贫。东西对口帮扶,先富带动后富是中国独创的扶贫模式。闽宁的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模式。
如果要真正永别贫困,我们搞扶贫不仅要有经济效益,同时要有生态效益。所以我带着六箱的菌草拿到宁夏去种,希望能够用这个草来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结果到了冬天全死了,这下我们就感觉到福建这个草到了宁夏不行,一定要想办法培育出适合宁夏西部地区种植的草。这个草本身全世界没人去研究过,也没人提出一个客观的标准。那么我们就根据宁夏的气候条件,后来包括青海,西部几个省的条件,制定了选育菌草的标准,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根系要非常发达。为什么我们把根系作为一个标准呢?黄土高原土壤很深厚,根系发达的话,它就可以把这个水、肥料充分利用起来,而且可以改良土壤。在黄河滩地种植菌草就能够把经济效益跟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为我们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闯出来一条新的路子。
所以我的梦想是什么呢?就是在黄河两岸建起千里生态安全屏障。我们就商量说,我们如果能够把最难治理的地方,我们找到个办法给它治理好的话。那么其他地方我们就不在话下了。阿拉善那边沿着黄河的河岸85公里,一个星期就有一次八级以上的大风和沙尘暴,这个情况应该是危害最厉害的地方,所以后来我们2013年到了内蒙古阿拉善区去开展实验,实在是太艰难了。因为像流动的沙地如何固定的话,全世界没有报道过,没有任何人做过这个方面实验。我们就想用菌草治理的时候他们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的反对,他说:“我们种树种了几十年都没解决的,你种这个草能行吗?”后来我们这个草运到那边去种,整整经过了九十天,天天都是提心吊胆,因为我们搞不清楚,到底会出现什么风。他们当地告诉我他说:“他们的车子,沙尘暴来的时候车子开过去,外面的油漆全部打得光溜溜的”。就那个地方,我们怎么把草种下来?我们种下去以后刚刚芽长出来了,结果一阵八级以上的沙尘暴把那个芽打得稀巴烂。然后沙尘暴停了有个三四天草又生长,又来一次沙尘暴,又把草打得稀巴烂。一次又一次,大家很伤心,我们有几个同志都哭着跟我说:“林老师,恐怕真的会失败了”。我说:“我们团队我没宣布失败以前,你们任何人不能宣布失败”。 结果后来到了六月底,沙尘暴比较小了,草长起来了,一天长了五六公分,后来长到三米多高。在阿拉善那边实验地里面四根电线杆全部被风刮倒了,而我们菌草没有刮跑,所以我给它叫做说“疾风知菌草”。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底下,现在黄河的全流域所有的科技难题基本上被攻克。为了扶贫发明了菌草技术,从扶贫过程当中发展了菌草技术。回想起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项南同志他跟我说的一席话,他说:“占熺,你发明了菌草技术,你拿去自己去发财当然也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你能够用你的发明用来扶贫,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才是你真正生命的价值”。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创办于2012年。每期节目由一位知名人士讲述自己的故事,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讨论青年们的人生问题,同时也在讨论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
节目每期有六位来自全国各届的青年代表,向演讲嘉宾提问互动,300位大学生作为观众现场分享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他们对人生有思考,对未来有疑问,他们思想新锐,观点先锋,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每期演讲嘉宾选择的主题,均为当下年轻人心中的问号,讲述青年最关心、最困惑的话题。这是中国最具青年公益的节目,千名青年学子,百回思想交锋,聆听思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