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用建筑记录时代
豆芽小屋 DouyaHouse.Net 2020-03-03 23:10:22 [打印[我要评论] [我要纠错] [返回上页] [关闭本页]


(点击图片欣赏详细内容)

何镜堂:用建筑记录时代

开讲啦(2020年2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何镜堂

视频来源:央视网 

音频来源:(mp3音频下载) 

相关图文:听开讲|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建筑师如何用建筑记录时代? 

相关图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何镜堂:用建筑记录时代 

相关图文:人生莫等闲|只要努力,永远不迟 

相关图文:45岁前零作品的建筑大师,一个手抄本震撼了所有人…… 

相关图文:82岁“硬核”老人,他的日常生活太惊艳! 

相关专题:CCTV开讲啦 (官网专题) [CCTV1直播] 

关键词:CCTV,开讲啦,撒贝宁,青年,电视,公开课,思想,声音,讲堂

 

CCTV开讲啦

 

构筑中国精神,用建筑记录时代!《开讲啦》邀请到建筑学家何镜堂院士,他是中国建筑师最高荣誉“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是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总设计师;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建筑创作大奖最多的人。他说,用建筑记录时代是每个建筑师的历史责任。何院士分享自己不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带领大家感受建筑与时代的故事。

 

CCTV开讲啦

 

中国馆像火锅?像粮仓?还是像麻将桌? 总设计师有话说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曾经是一项万众瞩目的工程,也是何镜堂的巅峰之作。2007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当时将近七十岁的何镜堂立刻组织自己的团队参加竞赛,他说自己也没想到团队的方案能够变成最终的实施方案,在欣喜的同时也倍感压力。

中国馆总建筑面积十六万多平方米,是上海世博会场馆中面积最大的,三年的时间如何将它完美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当时何镜堂对中国馆的定位是: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从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建筑结构中得到启发,加以艺术创作,整合为“东方之冠”的主题,表达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以及中国的大国风范。中国馆建成后,有人说它像个粮仓,建筑界的人说像个斗拱,重庆人说像个火锅,成都人说是打麻将的桌子……对此,何镜堂说,建筑就应该接地气,这正是每个人心中理解的中国,如果大家都说像一个东西那就代表不了中国,而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最重要的是通过建筑去记录时代,表现时代。

 

CCTV开讲啦

 

45岁之前一无所有?“是时代造就了我”

何镜堂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广州东莞,六十年代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位建筑学硕士,从此跟建筑结缘。但是研究生毕业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搞创作。直到1983年,45岁的何镜堂从北京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回来广州之后的第三天,何镜堂就遇到了自己建筑生涯中第一个作品——深圳科学馆。演讲中,他回忆当年与夫人一起连干了二十天,通宵做出建筑模型参与竞标,最终获得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也成为何镜堂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说到建筑设计,何院士说“建筑是没有唯一性的”,但也并非是无章可循,多年来何镜堂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论——“两观三性论”,即一个建筑必须与当地的环境、文化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深圳科学馆建于改革开放初期,它是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文化交流的窗口,它的建成体现了当年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正需要跟世界接轨的时代特征;而何镜堂最新的一个作品——仍在设计中的“广东三馆”,则承接了岭南文化和中国文化,体现了历史的广州和现代与未来的连接,也象征着粤港澳大湾区与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

 

CCTV开讲啦

 

缘何三天手抄英文书?何镜堂现场创作理想家园

一本从封面到单词,再到每一个图形都无比精细的手抄书令现场所有人为之震惊,这是何镜堂在研究生时期手抄的一本英文原版书,因为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何镜堂仅用了三天的时间,把一本十六万字的英语原版资料书徒手用钢笔抄录下来,包括一幅幅工整精细的图形,都是在没有尺子的条件下完成的。而当被问到“爱情是否也给您的设计带来灵感?”,何镜堂透露,所有的大工程都是他与妻子共同参与的,他们各司其职并且能做到完美地融合,现场何院士还用寥寥几笔表达出了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园。

谈到对于未来建筑的期待,何镜堂说希望我们今后的建筑能够非常适合于居住,非常适合于工作,把所有的地面都交给老百姓,让大家能够享受一种非常幸福、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

 

CCTV开讲啦

 

演讲主题:用建筑记录时代

演讲者:何镜堂

 

CCTV开讲啦

 

中国馆是如何诞生的?

刚刚小撒说了,上海世博会这个也是我们国家事件里面非常重要的国家大事。当年应该讲回溯到2007年4月份,当时国家决定要在全球华人里面进行大型国际招标,一共收到了个三百四十四个方案。我带领了我的团队参与了这个竞赛,我从来没想到最终我们那个方案能够变成一个实施方案。我作为这个馆的总建筑师,我当时压力是相当大的,因为这个是代表了国家一个文化的象征,是国家的名片。还有时间很短,从2007年4月份开始到2010年开幕,三年的时间,十六万多平方米,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如何把这个做好?因为它叫中国馆,你必须要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国的特色。那怎么样才能体现呢?从中国的文化符号里面得到启发,譬如说我们从中国传统的建筑和从中国传统的园林里面得到启发。中国的建筑,它是木头做的,它是一个构架结构,就是一根柱子一条梁,一根柱子一条梁,搭起来的。所以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共性都能体现出来呢?最终我们把中国建筑里面这种特有的结构构造的这种特征,不管是哪个朝代的。中国的文化符号和中国的出土文物里面一种形态,加以把它综合起来,最后就成了你们现在看到这个作品,叫“东方之冠”。

 

CCTV开讲啦

 

用建筑记录时代是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刚才小撒说了,它像个粮仓,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可以放满粮食。建筑界的人说,像个斗拱,因为斗拱是我们中国建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重庆人说像个火锅,成都人说是打麻将的桌子。但是所有人都说这是中国的,这无形中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通过每人心中理解我心中的中国,如果大家都是想一个东西就麻烦了,那就代表不了中国。因为建筑是接地气的,它跟当地的环境,当地的气候,当地的文化分不开的。建筑最高的层次是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世界上能流传下来的好的建筑都是文化影响的,所以我认为最终现在这个建筑变成一个文化符号了。后来我就想,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记录这个时代,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建筑,来表现我们的时代。这是我们的一个建筑师的历史的责任。

 

CCTV开讲啦

 

一位建筑大师,45岁时才有人生第一个作品?

我是1938年初出生在广东东莞,中学的时候,我喜欢数理化,又喜欢画画,后来老师说:“那你学建筑吧,建筑是半个工程师,半个艺术家。”于是我就考了当时叫华南工学院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从此跟建筑结的缘。研究生毕业之后,我本来想大干一场,结果由于时代的关系,我没有条件去实践里面搞建筑创作。所以一直到改革开放开始,那时候我已经四十多岁了,再要干十几年就退休了,我就想我还能不能发挥作用呢?于是我1983年5月4日这一天,从北京回到我的母校,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回来广州之后第三天,我的老院长跟我讲,他说,现在有一个项目叫深圳科学馆,进行招标,不知道我能不能参加。我一听到这句话之后,我说机会来了。

我就跟我的夫人一连干了二十天,最后一个晚上通宵做了一个模型,一早就送到深圳,下午就评标了。就通知我,你中标了。当然现在看起来还有好多问题需要改进的。但是深圳科学馆是刚刚改革开放的开始,当年那个时代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深圳走在前面,正需要跟世界接轨,所以这个时代,你需要搞一个现代的建筑,一个开放的建筑。 这个建筑体现了那个时代,把深圳作为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文化的窗口,科技交流的窗口,把它做了一个现代的建筑。

 

CCTV开讲啦

 

提出“两观三性论”,60岁后重新奋斗!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没有唯一性的,建筑它是叫双重性。钱学森说过,建筑是科学的艺术,又是艺术的科学,这两个一综合起来的话,建筑就没有一百分,没有绝对正确。那这样怎么做设计呢?是不是无章可循呢?也不是,最终我研究,我提出来,我的建筑创作理论就是“两观三性论”。就是建筑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融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的重心就是以建设现代化为中心,在这个过程里面,中国的发展非常之快。我们每年的建设量等于是世界的一半,我们两年就可以建成一整个纽约这么大的建筑,就像我家乡东莞,过去是一个小城镇,不到十万人,现在(近)九百万人口。我记得我家乡过去每年都要泡水,洪水来了,都要会游泳的,我住在河边,现在完全都没有。深圳更不用说了,原来就是一个小渔村,现在也是一个特大的城市,现在更是一个创新的城市。整个中国大地都改变了面貌了。我这几十年来就是与祖国同行,紧跟时代,表现时代。

1999年我进了中国工程院,我就下了一个决心,重新奋斗,重新起步,我就做了很多代表这个时代的工程。中国馆,代表了民族的复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代表了民族的灾难,激起我们爱国主义的情怀。“一带一路”,我们做了上合组织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和南海博物馆。“两弹一星”代表人物是钱学森,我就做了钱学森图书馆。像这些工程都代表了我们四十年里面重大事件的其中一部分。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记录这个时代,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建筑来表现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建筑四十年来,从过去比较封闭的,开放之后,我们把西方东西引进来了,包括我们初期的设计也比较重视造型,从现在已经开始重视文化内涵的表达,重视人跟自然的和谐,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环保的要求。我们文化追求的已经不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是它的内涵,它的精神,它的意境,它的表达。最近我觉得有个工程也挺有特色的,叫“广东三馆”,什么三馆呢?广东美术馆,广东文学馆,广东非遗物质展示中心,三个合起来一个建筑。大家都知道广州是山水的城市,有白云山,有珠江,我们就在珠江边白鹅潭那个地方,它的对面就是白天鹅宾馆。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何把广州老城区提升它的活力,这建筑有几个特点,它像一条船,叫“文化之舟”“文化巨轮”,承接了岭南文化和中国文化这样一个形态。这是老城市新活力的一个体现。另外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建筑非常亲水,前面有一个非常宽广的码头,把珠江边几百米长的地方全交给老百姓用,它是一个廊桥,这个廊桥就把历史的广州和现代和未来是一个联系。它又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一种联系。它又是大湾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成为一个新的地标,一个文化的殿堂。

后来我就想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他有责任通过作品把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以非常自信的和友好的方式做一次表现,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决好人跟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跟文化的关系,解决好人跟科技技术的关系。把它做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文与科技同步发展,使得一个建筑能够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化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CCTV开讲啦

 

CCTV开讲啦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创办于2012年。每期节目由一位知名人士讲述自己的故事,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讨论青年们的人生问题,同时也在讨论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

 

CCTV开讲啦

 

节目每期有六位来自全国各届的青年代表,向演讲嘉宾提问互动,300位大学生作为观众现场分享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他们对人生有思考,对未来有疑问,他们思想新锐,观点先锋,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每期演讲嘉宾选择的主题,均为当下年轻人心中的问号,讲述青年最关心、最困惑的话题。这是中国最具青年公益的节目,千名青年学子,百回思想交锋,聆听思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