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全:三江源的不解之缘
开讲啦(2020年10月3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 赵新全(视频)
相关图文:今天听这场演讲,很有必要
相关图文: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让草更多,让野生动物更野
相关图文: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神秘且神圣的地方……
相关专题:开讲啦 (官网视频集)|(音频集) [CCTV1直播]
关键词:CCTV,开讲啦,撒贝宁,青年,电视,公开课,思想,声音,讲堂
2020年我国将正式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即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他一路从海拔3200米到海拔4000米再到海拔4600米,对青海高寒地区生态以及畜牧的研究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入。赵新全一年六访三江源,采集一线生态数据,支撑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开讲啦》邀请赵新全院长为大家讲述三江源生态恢复背后的故事。
赵新全第一次去三江源是二十几年前,他们沿着109国道经过了可可西里,看到那里一片荒芜,寸草不生,也看不见一只野生动物。可可西里本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为何变成了这副模样?
上世纪末三江源告急,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当时一个藏羚羊皮毛做的一平方米的披肩,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是五千美元到上万美元,在这样一个利益的推动下,不法分子开始了藏羚羊的大量围剿活动,藏羚羊因此处在了一个濒危的状况。野生动物四处逃窜,三江源毫无生气。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三江源的保护工作,通过三江源一期建设工程、二期建设工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几大规划建设,不断改善三江源的生态。赵新全也通过自身的研究和实践为三江源的修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挑选草种,不停进行搭配试验,创造了在海拔4000米人工种植草地的先河。时至今日,赵新全说:“三江源在不断加深保护的过程中,已经在逐步接近于它原本的样子。现在的三江源与他二十多年前初到那里的场景已经截然不同。”现在,野生动物自由地奔跑,马路上藏羚羊、藏野驴大摇大摆地从车前走过,有时还会与车赛跑,俨然一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多年前,赵新全一毕业就坐着一辆解放牌的大卡车来到了青海,自此开始了他与三江源割舍不开的故事。2011年,因为工作调动,赵新全被调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担任所长。但对于三江源他一直都放心不下。直到2018年国家要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当时他距离60岁退休仅有一年的时间。原本可以在成都安心等待退休的赵新全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按耐不住,他自荐要回到原本工作的地方,申请延后退休!他要继续为三江源的生态修复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守护这个地区的生态,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的微信朋友圈从发布的第一条到最近一条,几乎没有跟三江源无关的内容。
三江源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自然保护区,这里孕育着很多独有的野生动物,比如藏羚羊、藏原羚、野牦牛、雪豹,它们都是这里的旗舰物种。如此美丽的风景和特有的野生动物,竟然可以在节目现场真真实实地看到?
赵院长给小撒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通过科技的手段,将可可西里的风貌以及野生动物高度还原,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将可可西里带到了演播厅。小撒戴上VR眼镜,看到了雪豹、野牦牛、藏原羚等,并且与它们搞笑互动!并对大头盘羊发出温馨提醒:“快跑,刚刚有一只豹子在这边喝水!这里不安全,你们赶紧撤!”
尽管现在的三江源还不能完全对世人开放,但我们已经能够通过各种科技手段来感受那里的美景了,就像这个VR眼镜一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三江源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被叫作“青色的山梁”的可可西里为何变得一片荒凉?
我第一次去三江源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末期,从西宁出发到西藏出差。我们驱车经过109国道,途经三江源。其实那个时候不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缺氧,我记得到唐古拉山口海拔五千两百三十八米的地方,我下来走了几步,虽然没去过月球,但是有轻飘飘的感觉。另外从昆仑山口到唐古拉山口四百多公里的路程,我没有见到一个野生动物。感觉到这个地方的植被比较稀疏,像戈壁一样的荒凉。但其实可可西里在藏语里头它的名字叫“青色的山梁”,在蒙古语里头更浪漫叫“美丽少女”。这里更是极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区域,从植被来看,大面积地分布着原始的草地类型,养育着这区域的野生动物,比如说雪豹、野牦牛、藏羚羊等等。这里我也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就说藏羚羊在成千上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为什么每年都要迁徙到可可西里,到卓乃湖或者太阳湖进行产羔,我们有一个猜测,就是这里的水草丰盛,是一片美丽的草原,所以藏羚羊不是为了水而去,是为了草而去。所以大家想象中的可可西里,它是一幅非常有诗情画意的一种画面,可能跟二十年以前我所看到的荒凉完全不一样。
那么大家要思考为什么可可西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由于全球变暖在青藏高原上反映得更加剧烈,所以上世纪到现在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山都是处于退化的状态。冻土退化有可能造成土壤的干化,从而引起了植被退化,还有1998年的长江的洪水,大家记忆犹新。其实与长江中上游的植被退化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有一场暴雨如果没有植被,丧失了水源涵养能力形成了洪水。其实这些例子非常之多。也就是上世纪末我们国家已经发出了生态保护的一个警示,三江源到了非保护不可的程度,势在必行,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地球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们要恢复源区的植被、恢复源区的生态环境。
如何恢复三江源的植被覆盖?
所以我真正的在三江源开展工作可以追溯到2001年,我们的任务是要恢复位于黄河源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沁县大武滩。当我到大武滩以后看见这个地区寸草不生,加上春季的大风,风雪交加,在野外工作由于交通不便,所以我们就当地支起了锅灶在揪青海的擀面片。那么一阵狂风来夹杂着沙尘,甚至动物粪便,漂在这个锅里头。但是当时什么也顾不着了,只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由于没有牧草,当地的牧民,好多牧民成了无畜户,其中有一户牧民望着自己的草场在感叹。如果一个草地上的牧民没有家畜,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好多方面的因素促成,我们必须恢复这个地区的草地,这毕竟是海拔四千米的,从来没有经过人工恢复的一个地区,大家压力很大。
首先是要挑选适宜于这个地区的牧草品种。我记得我们引种了三十五种牧草,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发现有二十七种牧草适合于这个地区。有低的牧草,有高的牧草,因为天然草地它是一种多种牧草一个组合。我们尽量模拟这样一个配置,去为天然草地的恢复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在牧草筛选的基础上,我们做了品种的搭配实验,其中有六个组合,针对不同的退化强度、退化等级。我们现在越来越主张近自然的恢复,但是对一个严重退化的黑土滩,如果没有人们的努力,没有人工的措施,要恢复其原生植被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通过我们几年的努力,大概在2005年果洛州的大武滩变成了水草丰盛的一个,跟我们五年前相比另外一个景观。我非常高兴,这户牧民非常感激我们,也是我们的一个好朋友,他们也作为我们生态恢复的一个示范点。从植被恢复到后来的放牧草场的利用,包括我们集资建设暖棚,还有买牛羊,使它进行设施圈养。这户牧民开始住的是土房,后来通过我们项目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住上了彩钢房,实现它生态恢复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地发展。
2005年国家启动了三江源国家生态恢复治理工程,一期投资七十五亿,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投资的最大的一个生态恢复治理工程。所以我们的技术、我们的品种、我们的模式就得以应用,那么随着国家工程的推进,这十年的工作我们又制定了四十多个地方的标准,我们推广的面积,光黑土滩治理的面积达到了三十五万公顷,我们生产的牧草种子十七万公斤,当然是当时的数字。实现了规模化、工厂化的一个生产,创造了科学研究与国家工程相结合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发之路。我们这个地区它的生态恢复的话是全方位的。
保护野生动物,让野生动物更野。
上世纪末的时候,三江源告急,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一百年前整个青藏高原的藏羚羊的分布大约是一百万只,到上世纪1997年我们统计整个青藏高原大约只有十万只的藏羚羊,其中在三江源地区大约只有两万只,所以处在一个濒危的状况 。是因为它在利益的驱动之下进行狩猎活动,当时就是一个一平方米一个披肩,就藏羚羊做的,他们叫沙图什,在国际市场的售价是五千美元到上万美元。所以在这样一个利益的推动之下,藏羚羊的大量的围剿活动就发生在这个年代。当地牧民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大家熟知的索南达杰,我每一次去索南达杰保护站,都要跟他献哈达。在1994年围剿盗猎分子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抓获了好多他们围猎的藏羚羊,还有二十多位盗猎分子。当离开太阳湖的时候,被盗猎分子枪杀。他去世的时候一个手拿着枪,另外一个手还扳着枪栓,保持射击的一个姿态,非常动人。
我们国家在1997年建立了一个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2005年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16年3月份下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体制机制试点的国家公园。我相信它里头有好多的科学需求,所以我就带队在这个地方进行科学考察。我在国家公园考察照过好多照片,有时候看着藏羚羊,藏羚羊就在我们的眼前大摇大摆就过去,像这类的照片非常之多。包括狼,包括藏野驴,它有意识地跟我们玩耍,就是说你车跑的时候,它可以跟你伴跑。我想这就是我想象中的国家公园或者想象中的可可西里,让野生动物更野。所以我自豪地说,我在国家公园这几年考察,遇见这些野生动物的概率百分之百。
如何做到生态保护又不影响牧民的生活水准?
那么随之而来带来一个问题,野生动物多了以后,它势必的话就与家畜争草。其实我们发现这个地区的野生动物比二十年前一般的都增加了三倍,那么其实家养动物数量还是比它更多,提高了五倍。所以我就想怎么样一个途径,能够实现家养动物跟野生动物的平衡。我们国家建设国家公园,首先的目标要实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与完整性。所以我想还是从人类的活动的减弱做起,但是不要因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使这个地区又返贫。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生态补偿的方案,因为他损失了赚钱的机会,所以要进行生态补偿。另外一个方面我就想,能不能使这个地区的牧民,他的身份转化一下。当然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机制试点成功的一点,就是每户一个生态管护岗位,一年两万一千六,如果一个四五口之家它已经达到脱贫的标准。保护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当地牧民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我在三江源考察曾经碰到一位小孩只有六岁,非常敬重他,他父亲是一个生态管护岗位,他跟他的父亲学习。所以我特别推崇,让这些生态管护岗位兼做生态监测。我说把生态监测与生态恢复的效果结合起来,其实我们有一个微信群叫大自然摄影群,他们拍的一些照片的话不亚于我们这个叫专业摄影师拍照,因为他们有这个条件,他们知道哪些地方有这个野生动物,知道哪些地方最美。所以让这一点七万个生态管护岗位兼做生态监测,这样我们就有源源不断的数据的来源。我们通过这些数据形成一些数据产品,这也是我们地面监测手段的一个创新吧。我们跟它草场的恢复、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草场的质量我们再提供这个生态补偿。因为国家有草原奖补政策,我想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也就是真正地实现我们这个地区的即减畜又不影响牧民的生活水准。
我们国家第一个国家公园今年要落成,我想我们的工作刚刚是一个开始。虽然说三十八年的历程,我从海拔三千二百米走到了海拔四千米再走到了海拔四千五百米,我想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我也会继续努力把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美景展示到世人面前。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创办于2012年。每期节目由一位知名人士讲述自己的故事,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讨论青年们的人生问题,同时也在讨论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
节目每期有六位来自全国各届的青年代表,向演讲嘉宾提问互动,300位大学生作为观众现场分享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他们对人生有思考,对未来有疑问,他们思想新锐,观点先锋,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每期演讲嘉宾选择的主题,均为当下年轻人心中的问号,讲述青年最关心、最困惑的话题。这是中国最具青年公益的节目,千名青年学子,百回思想交锋,聆听思想的声音!